當前位置:
桐城新聞網(wǎng) >
> 外媒看桐
人民日報:風景依然姜團圩
時間:2020-08-21
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20日12版
汪洋一片的水域中
,一排蓊郁的白楊整齊地挺立著,宛如風紀嚴明的隊伍
。晴空麗日
,浮著薄云的湛藍天空、湖藍色水面被白楊“連接”成了水天一色的三維澄碧空間
。
這是在一個叫“梅墩”的未被淹沒的三角“島”上觀到的景象。
那片水域中的白楊其實并不是一排
,也不是兩排
、三排……而是整整二十畝
,是若干年前退耕還林種植的用材林
,當然也成了風光林。
那白楊樹的堅強不屈與挺拔
,象征著民族精神與意志
,宛如茅盾贊美的一樣。在洪水肆虐
、群眾撤離一空的安徽桐城市孔城鎮(zhèn)萬畝姜團圩內,換個視角看洪水
,這二十畝白楊林不就是孔城八萬干群堅毅不屈的存在,不就是水鄉(xiāng)孔城的一道獨特風景
?
在汪洋一片的水域中
,平時不在意的電線桿子也格外引人注目
。它們宛如洪水中的哨兵,自近往遠一路延伸
,看管著這片無人的家園
。
最吸引眼球的,當屬身著紅色救生衣的水上巡邏隊
,他們擔負著守衛(wèi)村莊財產的重任
,成為遼闊水面上的火眼金睛
。腰盆從生長著蘆葦?shù)乃洞蔚趧濋_,在水面上蕩漾
,讓人不由地聯(lián)想起孫犁筆下的白洋淀與膾炙人口的京劇“沙家浜”
。
換個視角觀白鷺,堅守家園的它們同樣是風景
。三三兩兩
,或獨自在寬闊的水面上方飛翔,在白楊林上方飛翔
,在電線桿子上方飛翔……它們在向漸漸退卻的洪水宣告:這片水圩是勤勞樸實的村民家園
,是世代居住的白鷺家園
。
在三月春耕的時候,翔集萬畝圩內的這些白鷺美成了奪目的風景
。大型農機轟轟隆隆
,掀翻起一壟壟新鮮泥土,成百上千只白鷺在農機的前后追逐掀出的蚓蟲
;起降不停
,上演了一臺臺大型的唯美舞劇。
這萬畝姜團圩
,北接千年孔城老街
,南瀕總面積226平方公里的菜子湖與長江聯(lián)通,且南水北調的引江濟淮工程就經(jīng)過姜團圩東堤外孔城河
。
鏡頭回放
,在這片水域
,六月里200畝觀賞紅菱風姿綽約,嬌艷綻放,映紅了天空
;400畝藕田荷葉一望無際
,隨風搖曳。一波接一波的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
,長槍短炮對著嬌艷的紅蓮
、羞澀的白荷;當然也有不少人將長槍短炮對準圩內原生態(tài)生長著野生菱角的小河
,對準圩外西長河以及毗鄰的團結圩成群的白鷺
。
每年的農歷五月至八月,400畝蓮藕種植的承包人梅東方
,與他幫扶的貧困戶一起
,身著皮衣皮褲,拽拉著小木船行走在藕田深處
。水槍搖動
,一串串白嫩的蓮藕鉆出水面——這樣的場景自然少不了游客。
長江水位已經(jīng)回落
,建設發(fā)展有序進行
。“鄉(xiāng)村客車”駛上“四好農村路”的民生工程快車道
,孔城鎮(zhèn)已經(jīng)規(guī)劃好了鎮(zhèn)區(qū)通往姜團圩梅墩的公交。梅墩所屬的村黨總支書記梅家書汛前就表示
,將利用現(xiàn)有資源
,再結合陸續(xù)實施的民生工程,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
,打造農家樂與鄉(xiāng)村民宿
,帶動村民致富與84戶158人的貧困戶創(chuàng)收,同時增加集體經(jīng)濟收益
。
待洪水完全退去
,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,增加水上觀光項目
,豐富鄉(xiāng)村游內涵
,讓鄉(xiāng)村游成為脫貧致富的新引擎
。2020年的特大洪水對姜團圩的農業(yè)生產造成了大損失,但同時也給了水鄉(xiāng)支書以新的啟發(fā)。(吳春富)
編輯:桐城新聞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