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雙聯(lián)村就在“線”的東南邊
,土地平整、土壤肥沃
、三面環(huán)河
,上游的雙龍水庫和村里的100余口塘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、水利配套設施齊全
。
“這么的好地方,不種田就太浪費了!”于是他留了下來,一干就是十年。“當時我就想,國家的惠農政策會越來越多,農村大有可為。”
“當然,也有一個考慮過程。另外,當時家里人也不是很支持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!睂τ?4歲的馬德寧放棄穩(wěn)定的事業(yè),突然要到農村種田這件事
,家人表達出“不是很支持”的態(tài)度
,已經算是很委婉了。
不過,作為一名倔強的漢子,馬德寧認準了一件事,九頭牛也拉不回。他很快注冊成立了桐城市三想家庭農場,并成功流轉土地1000余畝發(fā)展水稻種植。在他的影響下,妻子也陪著他起早貪黑種田。
那一年,他第一次從田野中有了收獲,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豐收的喜悅——10余萬元的收益,對于經商已經十多年的他來說并不算高,但意義完全不同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百u糧食收到錢時那種體驗,跟做生意來的錢,感受完全不同
。因為我們從播種到收獲,看著稻秧一天天成長
,結出稻穗
,打出稻子,那種收獲感和滿足感完全不一樣
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!?/span>
那一刻,他知道了自己為什么想做農民——體驗收獲時的喜悅。
遇見困難怎么辦?
十年間,馬德寧和三想家庭農場有收獲的喜悅,也有遇到困難的憂愁。跟工業(yè)企業(yè)一樣,現代化農業(yè)運營主體,常見的難題無非就是資金和技術。
“比如說,春耕備耕時,農資這塊支出很大,我們這樣規(guī)模的家庭農場,每年這一項的支出都在數百萬元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!瘪R德寧說,這方面多虧了銀行的惠農低息貸款,多次給他解了燃眉之急。
至于技術方面,三想家庭農場已經經歷了多次升級。就在今年4月,它又升級了——在相關項目140萬元資金的支持下,馬德寧在雙聯(lián)村長塘組建設了占地5000平方米智能化育秧工廠。
“大概是去年年底,我跟雙聯(lián)村‘兩委’提了一下建育秧工廠的想法。村‘兩委’研究后,村里崔書記很快跟我回復,表達了支持的態(tài)度。隨后
,村里就幫助我申報項目
,并且很快項目就落地了。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來
,黨和政府對我們種糧大戶的支持力度
,很給力!”對于來自農業(yè)政策的幫助
,馬德寧由衷點贊道
。在過往的十年間,他常有類似的感嘆
。
“村里崔書記”,指的是雙聯(lián)村黨總支書記崔文峰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艾F在要想種好田
,離不開科技。”崔文峰介紹說
,為了實現農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
,近年來,雙聯(lián)村爭取到了高標準農田項目
,成立了農機服務中心
,投資百萬余元買來7臺大型農業(yè)機械,服務包括三想家庭農場在內的農業(yè)經營主體
。同時
,該村還在原有4個泵站的基礎上新增了3個泵站,保障農田灌溉
。
種糧大戶給農村帶來什么?
這十年,是農民生活水平快速上升的十年,也是城鎮(zhèn)化快速發(fā)展的十年。與此同時,很多農民離開了土地。被農民“拋棄”的土地,不該也不能被閑置。
“我們村的情況是,80%以上的主勞力外出務工
,農戶家庭收入90%以上來源于務工收入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!贝尬姆甯袊@道
,如果沒有種糧大戶流轉土地,這些肥沃的土地很可能被拋荒了
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!爸灰r民愿意將土地流轉,我們就想辦法流轉出去
。農民能從每畝土地中獲得流轉租金400元
。”
于是,十年間
,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,三想家庭農場流轉的土地也越來越多
,到如今已有
4000多畝。
除了土地流轉租金之外,三想家庭農場的興旺,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就業(yè)崗位
。目前
,該農場長期固定用工
15人,給附近村民提供臨時用工60人,每年勞務支出約92萬元
。
“現在國家鼓勵廣大小農戶多種糧、種好糧,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
。這讓我作為種糧大戶也對接下來的農田種植有了更多的信心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苯衲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,三想家庭農場產出小麥17.5萬公斤、油菜籽1.1萬公斤
,預計產出稻谷286萬公斤……站在新的起點上
,44歲的馬德寧信心滿滿地表示,有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
,他相信種糧這條路將會越走越寬
。作為種糧大戶,他將繼續(xù)把“三想”情懷釋放在希望的田野上
,發(fā)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
,同周邊村民一起發(fā)展現代農業(yè)。
全媒體記者 何飛通訊員 陳銳 鄭鵬
來源:《安慶日報》 2022.07.14 05版頭條
編輯:新聞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