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桐城新聞網 > > 專題欄目 > 奮進振興路 當好“排頭兵”
文昌街道官橋村:“探路”村干部成了“土專家”
時間:2024-05-11
來源:桐城市融媒體中心
圖為官橋村一處廢棄采石場上,村兩委干部帶領務工群眾種植露天木耳。
在文昌街道官橋村,有這么一群村干部,稍有閑暇,就一頭扎進田間地頭,侍弄瓜蔞、木耳,常常是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。群眾戲稱他們?yōu)椤巴翆<摇薄?br/>
這群村干部侍弄的瓜蔞、木耳,可不是自家的,而是村集體的。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此事說來話長。
官橋村是典型的半山區(qū)半丘陵村,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非常有限,2021年僅有20多萬元,“保運轉”難以為繼。面對困局,村兩委一班人開動腦筋謀出路。經調查發(fā)現,該村尚有近百畝土地因地力較為貧瘠,一直處于荒廢狀態(tài)。開發(fā)利用好這些荒地,發(fā)展特色種植,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就有源頭活水?深入調研、咨詢專家后,該村兩委決定種植瓜蔞和木耳等高效經濟作物。
起初,村里打算將荒地整理后,整體發(fā)包給大戶經營,但由于瓜蔞、木耳種植需要技術支撐,沒人敢承包。“沒人干,我們就自己干。等干出點成效,自然就有人跟著干?!睍r任官橋村黨總支書記姜峰決定帶著村干部先干起來,希望能起到示范帶動作用。
不懂技術,怎么辦?學!他們先后10余次赴潛山、岳西,學習瓜蔞和木耳種植技術,多次邀請種植經驗豐富的“老把式”到村現場指導,直至自己成為“專家”為止。
2022年初,官橋村集體流轉閑置土地,種植瓜蔞7畝、優(yōu)質棉花70畝,當年增收5.4萬元,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達31.07萬元。2023年,該村瓜蔞種植基地擴展至30畝,新建木耳種植基地10畝、鋼構廠房1座,成功注冊“官讓橋”商標,借助線上線下同步營銷,“官讓橋”牌瓜蔞子、木耳一度供不應求。2023年,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增至41.06萬元。
“今年,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0萬元,應該沒問題。見瓜蔞、木耳產業(yè)有賺頭,村里有農戶開始試種了。有技術支撐、有優(yōu)質品種、有產業(yè)配套,官橋村的富民產業(yè)肯定會發(fā)展得更好!”現任官橋村黨總支負責人葉平對未來發(fā)展信心滿滿。
瓜蔞和木耳種植、采收時節(jié),這群村干部更是忙得“腳后跟碰到后腦勺”,加上平時的精細管理,這群村干部一年到頭沒得歇。“都是手頭活,談不上太辛苦,權當健身了?!碑敶迕裾f他們辛苦時,葉平樂呵呵地說:“只要強村富民產業(yè)在官橋能發(fā)展、見成效,我們甘當探路者?!?nbsp; (嚴云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