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桐城新聞網 > > 專題 > 牢記殷殷囑托 感恩奮進再出發(fā)
六尺小巷,生發(fā)“善治”新花
時間:2024-10-19
來源:桐城市融媒體中心
圖為桐城六尺巷景區(qū)一角。
巷不在寬,因“和”而名。
城不在大,有“文”則靈。
這個金秋,桐城六尺巷再次迎來高光時刻。10月17日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桐城市六尺巷考察,重溫“一紙家書打開三尺心結”的禮讓典故。
“人民內部矛盾要用調解的辦法解決。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,要作為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教育場所,發(fā)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、以和為貴傳統(tǒng)美德的作用,營造安居樂業(yè)的和諧社會環(huán)境。”習近平總書記見微知著,高瞻遠矚,為桐城“從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中汲取現代社會治理智慧”提供了思想指引與行動指南。
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探訪六尺巷,這條被譽為“謙和禮讓”現實典范的巷子,因清代大學士張英與鄰居吳家互相退讓三尺地基而成,既是生機勃勃的歷史遺存,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種,如春風化雨般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桐城人對標先賢、以禮為先。
圖為桐城六尺巷景區(qū)一角。
張耘,張英的十二世孫,現為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(qū)黨總支書記,20多年的社區(qū)工作中,祖先的處世哲學一直是他化解矛盾糾紛、維護鄰里和諧的有效法寶。
不只是在社區(qū)一隅,“知進退、和為貴”的六尺巷精神也在桐城市社會治理各領域開花結果。2015年,桐城法院孔城法庭為緩解“案多人少”矛盾,率先提出“六尺巷調解法”。此后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領導與推動下,在不斷的學習積累、實踐探索中,桐城于2021年正式形成以“黨建領事聚民心、禮讓和事育民風、村民說事暢民意、多元解事化民憂、網格管事惠民生、群力防事護民安”為要義的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并建成集信訪、調解、仲裁、訴訟等為一體的一站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,實現矛盾糾紛一攬子、全鏈條化解;同時設立覆蓋基層單位的“六尺巷調解室”300余處,通過“聽、辨、勸、借、讓、和”六步法,做到“案結事了、事心雙解”……隨著更大范圍的運用與推廣、更深程度的創(chuàng)新與發(fā)展,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內涵得到豐富、外延得到拓展,成功將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頭、消除在萌芽、平息在當地。
從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中闡發(fā)出睦鄰尚和的道德規(guī)范,變?yōu)槿藗兊奶幨罍蕜t,再上升為調解矛盾糾紛的方法,桐城從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中,找得了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源頭活水,連續(xù)十余年蟬聯(lián)“省級平安市(縣)”,獲評“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(縣)”。
2023年,全市運用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化解矛盾糾紛3729起,調處成功率達99.7%;桐城法院新收民商事案件數同比下降15.6%、萬人成訟率同比下降16.3%。也是在這一年,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的全國“兩會”工作報告,并成為全國新時代發(fā)展“楓橋經驗”的先進典型,作為全國31個“楓橋式工作法”之一入展楓橋經驗陳列館。
圖為桐城六尺巷景區(qū)一角。
穿越歷史煙云,見證時代進步,這條長僅百米、寬為六尺的小巷,在平安中國建設的大潮中,古韻愈發(fā)生輝,傳遞人間正道,照亮人們的精神世界,為增進社會和諧樹立了崇德向善、見賢思齊的精神坐標。
新時代,六尺巷的禮讓故事仍在延續(xù),故事的主角變了,不變的是文化內核。面對“怎么樣對六尺巷蘊含的和諧禮讓文化進行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”的這一常做常新的考題,桐城市委書記章周中表示,桐城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,把六尺巷典故蘊含的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因子、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基因傳承好、賡續(xù)好、實踐好,更多運用于以文化人、以德育人、優(yōu)化基層社會治理之中,打牢德治、善治的文化根基,讓和諧禮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、治理范式,進一步提升源頭治理、多元共治、和諧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。 (潘皓月 吳琦)